三年后, 几位年长阁老先后致仕,四十岁的裴少淮官至首辅。
老皇帝颁发最后一道圣旨——承师问道,重新划设科系, 重现昔日太学之辉煌。
此后,燕柘彻底从皇位上退下来, 新帝燕有政继位登基。
……
早在周朝时, 便有“太学”之名。供贵族子弟读书之处, 即为太学。
到了汉朝, 朝廷设立京师大学,以儒学为正统,京师大学谓之为太学。
晋朝时, 又设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,与太学分立。
历经南北朝之动乱以后, 隋唐再复统一, 朝廷将太学与国子学合二为一,称之为国子监。万国学者来朝,只为争一国子监入学名额。
此后便一直延续了下来。
随着朝廷用人的改变, 天下各行各业的起兴, 许多学科学系亦呈现“推陈出新”之态, 大庆国子监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时势的需求。
为了给天下各级府学、县学、族学、私塾树立典范, 为了让更多有识之士得以施展才华, 裴少淮将亲自操刀,重启“太学”。
这一回, 太学将不再是帝王将相子孙的专属, 太学将是天下人的太学。
此外, 手工业兴起、生活日趋富足的环境下, 越来越多的女子走出闺阁, 活跃于各行各业之间。
然“男女有别”、“男女授受不亲”等传统观念,一时难以转变。裴少淮自知不能操之过急,决定先退一步,从设立女子学堂开始。
他相信,百年以后,必有男女同入太学之景。
……
……
这日,景川伯爵府有喜,庆贺伯爵夫人大寿。
宝驹雕车熙攘来,府邸大门次第开。
大姐裴若莲来得最早,天才刚亮,伯爵府的仆从还在忙着布置正堂,她便进来了。
裴若莲也已五十余、近六十,体态丰腴了些,更显端庄。有丫鬟端来温水,她净了净手,随后进了林氏的房。
嬷嬷正在给林氏梳头,一袭白发长至腰,裴若莲悄声从嬷嬷手里接过梳子,一遍遍从头梳到尾,直到发丝又顺又亮,这才笑道:“母亲这一头华发,是有儿孙福气的。”
林氏回头,看到裴若莲,诧异道:“你怎这般早就过来了,快坐下快坐下。”
“耽误什么也不能耽误咱们伯爵夫人的寿辰。”裴若莲笑说道,“我早些过来,瞧瞧有什么能帮上忙的。”
“就你最会说好听话,只当是寻常日子,有什么可忙活的。”林氏满脸笑颜。
待梳好发式以后,两人边聊边往前院走,正巧路过四姐妹昔日的闺房。岁月在房内留下了痕迹,许多物件已暗淡褪色,然一切摆放依旧如初。
裴若莲步子慢了下来,忍不住多看几眼,恍惚间又回到十五岁那年,继母为她穿上织金长裙,风风光光为她办了及笄礼。
她在伯爵府最落魄的时候说亲出嫁,再回首时,只满心觉得感激和幸运。
……
临近辰时,初秋的晨光又暖又亮。
伯爵府门前挤满了马车,前来祝寿的亲友只能下车多走几步。
这当中,“阵仗最大”的当属二姐裴若兰一家。裴若兰挽着司徒旸的手走在最前头,其后是两个女儿,以及裴少淮帮着介绍的两个“上好读书人”姑爷,文质彬彬。
两位姑爷怀里抱着、手里牵着小儿小女。
儿子司徒千霆学文不成,考了武科举,像司徒旸一样走武官的路子。他娶的是英国公家的幺女,这两人也是拖家带口。
细数之下,二姐这一大家子竟有十五口人之多,三辆四骑的马车都坐不下。
……
等众人都到齐以后,依序给林氏拜寿。正堂里,最是忙碌的不是寿星林氏,而是像风一样刮来刮去的云辞。
京都设立女子学堂,裴少淮让女儿帮着管理学堂里的事务。云辞灵机一动,便想趁着今日的热闹“招兵买马”,让女子学堂的师资更上一层楼。
云辞最先说服的是三姑裴若竹。
“好好好,你说什么三姑都依你。”裴若竹愈老,英气愈显,说话做事透露着一股雷厉风行,她道,“谁让三姑最是稀罕咱们家小风。”
又道:“不止三姑愿意去授课,三姑明日带你到各个坊里走一走、挑一挑,但凡你觉得用得上的人,尽管要去。她们必定也很乐意把本事教给女学生们。”
“三姑最好了。”
当年被迫解散棉织造坊以后,裴若竹并未就此停下脚步,而是四处奔波,寻求更多的妇人生存之道。
植棉织棉的成功让她知晓,女子能做的绝不止相夫教子、三姑六婆而已。
乘着开海的东风,裴若竹带着妇人们,在京畿开设了许多妇人作坊,有做食饮的、炒茶的、雕玉琢金的、熬糖的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