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眼间。
时间来到了6月。
贞观二年6月。
长安地区大旱。
长安城以外,方圆几百里内,庄家大旱。
这对于大唐这个靠天吃饭的朝代,无疑是灭顶之灾。
大量人口在这场大旱中饿死。
饥饿的人们甚至拿树皮树叶充饥,甚至还易子而食。
堪称人间惨状。
古人迷信。
每当有天灾发生,或者天降异象,总会将其归根于统治者不力。
消息传来,朝堂上下大惊。
李世民接管大唐后,吸取隋炀帝的经验教训,薄瑶译,轻赋税。
极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。
在大旱未爆发之前,大唐黎明百姓从未感觉到如此轻松。
如今。
大旱来临。
造成了人间惨状,让人泪目。
这一日。
朝堂上,群臣对此事议论纷纷。
“此次大旱,恰在我大唐贞观二年。难道这是天灭我大唐?”
程咬金忍不住痛心疾首。
房玄龄在一旁,推了推他的肩膀。
“程将军莫要多言。陛下面前,不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。”
声音虽小。
静立在一旁的李烨和李承乾,将此话听到耳朵里。
众人心照不宣。
“如此大旱,每三年就会爆发一次。本无多少稀奇可言。难就难在我大唐,国库已空,粮仓基本也空了。”
“若是长安城外这些土地,继续大旱下去。用不了四五天,便会出现饿瓢满地。”
“国将不国,家将不家。”
杜如晦的一番话,又让大家焦虑的情绪更甚。
6月15。
已经半个月了。
天空晴朗无云。
丝毫没有降雨的迹象。
地里的庄稼,已经干旱地死去。
大量农户走向田间,看着死去的庄稼,心疼不已。
可是。
天灾人祸。
他们又怎能奈何得了?
作为一国之君。
李世民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。
百姓受煎熬。
他这个好皇帝,也夜不能寐,食不甘味。
这本是他职责范围内之事。
他想起了一个多月前,靖王再三提醒他,要为即将到来的旱灾做准备。
不是李世民听不进去。
而是贞观元年,各地粮食产量都不高。
他去哪里囤积粮食?
“诸位爱卿们,有计策,赶紧献计策。民心不稳,我大唐的根基不稳,难保大唐流芳千年万年。”
就在大家对此事担忧之际,忽然有一人,猛然道。
“两个月前,靖王殿下曾经预言6月会有大旱。当时,长孙大人还指责靖王殿下危言耸听。”
“没想到到6月,果然长安城外大旱。靖王殿下真乃神算子啊。”
程咬金不说则已。
这一句话提醒了大家。
顿时。
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靖王爷。
李世民始终不相信这是事实。
就算是李烨反复提醒,仍然没有把他的话当回事儿。
却没想到。
长安城今日的确大旱。
一众大臣们,也都唏嘘不已。
“就连善于观察天象的李淳风大人,都没能预测出这场旱灾。不幸却被靖王殿下给说中了。”
“神了,神了。”
本朝的文武大臣也都啧啧赞叹!
也怨不得他们如此佩服。
像天气这种自然灾害,能遇见者少之又少。
“当日长孙大人还极力说靖王殿下是闻言耸听。如今长孙大人若是活着,该是生生被打脸了。”
“打脸不说。耽误了国家要事,就算他一个吏部尚书,也该受罚。”
“长安城外方圆百里内,人口众多。这是因为长孙大人疏于职守,造成百姓大量死亡。其罪当诛。”
“所以当日,长孙大人被五马分尸,也不为过。”
大家想起了当初对靖王殿下的误解。
谁能想到真正的旱灾会来临。
谁能想到一个11岁的少年,竟然能够预测天象?
就连李淳风,也在一旁汗颜。
作为直接负责天象的负责人,没预测出来,可谓是在其位不谋其职。
李淳风自知自己失职,便要主动请辞。
“启禀陛下,老臣年事已高,老臣请求告老还乡。老臣觉得,靖王爷在这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