屈辱一点点加深,长此以往之下,水深火热的生活,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栗钧天当下的处境。
学习成绩几乎倒数的他,只能用绘画来打发自己的生活。
在紫山画院的推荐下,不满十二周岁的栗钧天,破格进入了乡试书画前期训练班。
此时的栗钧天还不太清楚什么是科考,只知道朝廷延续了隋唐以来的制度,只是有所改变。也只知道朝廷大概颁布的科考顺序:县院试、省乡试、国会试、朝殿试。
进入了高级别的课室,所学的知识内容也换了。班中的其余学生,年龄都比栗钧天要大好几岁,有的甚至大出十来岁。
而这,也让栗钧天的书画水平不仅步步高升,更是让他夺得了朝廷设立的少年书画大赛的第二名。
没有当过第三名,就不会知道第二名的感觉是多好。
虽然比赛时是自己去作画,先生的作用就是那么一点。但是有时候,没有高人那一下的指点迷津,或许最后的成绩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了。
很快就要离开麒麟学堂,就快毕业了。
在最后一堂书画公开课上,栗钧天展示出了自己的书画天赋。
方采墨提前安排好学生们,教他们怎么通过对诗书的认知,如何去构图。一切都是排练过的。
但是却在那堂课上,栗钧天并没有按照方先生安排的套路走,他的意外表现,让学堂所有先生都为之震惊……
方先生出好了题目——乃是汉丞相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,让学生们用最短时间来构图,将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。
栗钧天作为班上书画成绩最好的学生,方先生自然要拿他的构图去给其他先生们看。
就在这幅构图上,很多先生提出了质疑,问了同样一个问题:
“为什么要将诸葛先生画成瘦骨嶙峋,并且笔尖是枯墨。其余同学可都是将诸葛亮画得神采奕奕,用填满墨汁的饱满毛笔。”
栗钧天站起来回答:“诸位先生,因为学生觉得,在我的画面上这样安排,是出于对汉王朝最后的挣扎,所做出的隐喻。太饱的毛笔不好看。”
“瘦骨嶙峋,相对神采奕奕而言,更加能说明‘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’之意。只有这样,才能表达出汉丞相书写《出师表》时的心境。”
顷刻间,其余学生压根没听懂,但是却引得所有先生满堂喝彩!
对栗钧天而言,也并不知道说的话到底为什么会被认同。更不知道自己说的话里有什么书画价值。只知道,如果书画都是人人相同,也就没有书画了。
课后,栗钧天向方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。方先生只是说长大以后就知道为什么课上说的话能被人认同。
而后,方先生把栗钧天带入翰墨书画室的后厅。掀开布,桌上摆放的,是他所搜集的书画录。
方先生说:“你可莫要小看了这些书画,虽说都是临本,但是却保留了我华夏的文化。”
“当初战乱之时,若不是有人想方设法将其保存,那便是我华夏艺术瑰宝的最大遗憾和损失!”
虽然栗钧天不认识那些画像上的都是谁,但是就是很喜欢。也梦想着,能够把自己理解的人物和风景都画出来。
方先生给栗钧天留出了一个创作的空间,就出门了……
在这一刻,整个课室都是栗钧天的。所有的书籍画册和栗钧天在一起舞蹈,那种喜悦不言而喻。
当画完后,拿给方先生进行点评。自己也觉得有些地方显得别扭。
其实,此时栗钧天的造诣已经超越了方采墨。只是笔法有所欠缺而已。
方先生看后,假装镇定。鼓励说:“你要自己去研究为什么,凡古来之绘画大才,虽有名师指点,然最好的先生乃是自己融入造化之中。”
“你可知前唐书画理论大家张文通张璪,他曾言:‘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’之论,仅靠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。”
“你可以对古籍有自我的认知,然而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”
“这话,可不是说人要去做书呆子,而是要走出去。读满足够的书籍,才能总结出自己的道理。从而自成一家。是为:拟古不学古。人最可怕的,就是活在别人的影子当中。”
“若我告知你为何,你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力量,最后的结局,哪怕再光彩,也只不过是被人说成你是某某人的学生而已。”
这段话对栗钧天的影响巨大,尽管他不知道这是方采墨的诡辩。但是从未听过有如此精辟之言。
而后,方先生又提了一句:“我之才能,比起那位世外高人,可谓是九牛一毛。”
栗钧天伸着脖子问:“请问先生,您所言之世外高人是?”
方先生说:“他呀,只比你年长四岁。相传,此人是一个浪荡不羁的游客。但是他的所画所写,可称为前无古人,他就是浔阳江畔,人称画中少侠的,关耿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