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始给何知府这些在南直隶的同学好友写信。
洋洋洒洒,写了许多,不过信里信外只透出一个意思,知不知道什麽叫「王者归来?」
古人云,富贵不还乡,如锦衣夜行。
他以前对此不屑,现在觉得,终于轮到自己了!
「所以,公明你说了一大堆,就是想让我去金阳府当知府?」吴巡按一脸古怪地瞧着好学生。
徐青:「郑知县的老家在金阳府,恩师做了金阳府知府,他自然不敢乱来。
学生在此办事自然容易。」
「好吧,本来你不说,我也觉得当个北直隶的知府是好事。」吴巡按先前是抱有幻想,但徐青分析利弊之后,他也不得不承认,他这样的背景去京城就是炮灰,还不如当地方官舒坦,而且容易出政绩,
徐青还拿前朝苏大学士举例子,人家也是一路被贬,但是在地方出政绩,官声越来越好,巅峰时期,也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。
吴巡按很想说,人家有个当副相的弟弟。
徐青自信回他,恩师也有个好徒弟。
小小秀才,怎敢如此狂妄!
吴巡按心里腹诽一句,不过这学生是个妖孽,才十五岁,已经懂这麽多东西,将来哪怕吃一些亏,熬也能熬死许多老东西。
年轻就是好。
有无限可能。
当然,他心里清楚,不当京官,最好的去处便是当巡盐御史丶巡漕御史或者直隶府知府,盐业和漕运一样水很深,所以直隶府的知府确实是极好的选择。何况金阳府靠着京城,逢年过节送冰敬炭敬都比外地官方便快捷,容易跑关系。
除此之外,金阳府还靠海,有大码头。所以徐青给他出了个主意,那就是请朝廷在金阳府试点,将南方的粮食,经过海运送过来。
量不多,仅够金阳府一府所用就足够了,
这只是名义上的,实际上是建议朝廷在金阳府养一支军队,专门走海运供给粮食,减少消耗。
自古以来,没军队支持,变法断无成功的可能。
这个建议私下走关系,递给首辅,绝对能得到支持。
当然,海运送粮食,肯定会动漕运的利益。
能不能实行,全看首辅的手腕够不够硬以及天子的意志坚不坚定。
无论如何,也是一个向首辅表现的机会,
而且这种机会,也是要面对漕运派系方面的压力,其他人即使想到,也不敢要。
吴巡按此举确实有一定风险,但比直接卷进漕运丶盐业的漩涡里要好。
自来升官发财,哪有不冒险的。
吴巡按当然愿意一试。
若他不想进步,也可以安安稳稳做一任直隶府知府,在老吴家也是光宗耀祖了。
徐青对于说服吴巡按一点不奇怪,老吴其实自己也明白,当知府才是下一步最好的选择,就是舍不得清流的牌坊。
现在徐青把事情的利弊说开,要面子还是里子,这是很容易做出的选择。
吴巡按找徐青,正是为了做出决断,现在决心一下,轻松许多。他又道:「我一走,你得小心了。赵太监和武定侯走了司礼监的关系,向内库进献了一大笔银子,所以这次算是平安落地。我在的时候,他们不一定会拿你怎麽样,
若是我有一走,他们明面上不敢阻拦改稻为桑的大事,可是私底下,给你本人使绊子,比如让你乡试排名靠后,还是能做到的。」
徐青点头,他很清楚,改稻为桑虽然是国策,但天高皇帝远,真到地方执行起来,各方阻力会异常之大。
赵太监和武定侯绝对有可能下阴招。
其他阴招,徐青倒是不怕,最担心还是乡试这一关,考中解元对他而言才是利益最大的事,再不济也得五经魁若是连五经魁都没有,哪怕乡试排名第六,也意义不是很大了。
主要是,他现在不止得罪了赵太监丶武定侯,连魏国公一派的南直隶本土派都得罪了。
只是不得罪这些人,徐青不可能有现在的资源。
金光咒也不可能有他的份。
指不定已经被林天王赚上山,出了海。
「真到那一天,出海也不见得是坏事。」徐青想了想,现在能玩下去最好,
真玩不下去,谁也别玩了。
他只要把叔父安排好,再和苏怜卿转入地下,玩不死这群王八蛋。
他现在之所以难,那是因为徐青还讲规矩,要搞建设。真把他逼急了,他也来搞破坏。
不让他吃饭,大家都别吃。
只要他神魂修炼到显形,武道练脏,天下哪里不是容身之处?
顶多由明转暗而已。
到时候,大不了吞掉罗教,他来当教主。
当然,做大事,最好还是有根据地。不到万不得已,没必要放弃自己的基业。